top of page
E0BLCCiXMAIigre_edited.jpg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NPD)

世界人口有大约1的人为自恋型人格,但在精神疾病门诊里占有2%-16%,男性占其中的比例高达50%到75%,自恋型人格障碍男性居多,而症状相似的女性大多都是戏剧化人格障碍。不是都是自我感觉特殊的人都是自恋的,有的自我感觉良好,顶多称的上自恋而已。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没有统一单一的原因,幼年可能遭受强烈的否定或者受到特别过分的赞美,导致他们延伸出一种想法,为了达成父母的期待要求就要所谓的追求完美,为了不要遭受痛苦就要所谓的追求完美,不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因此当他们达不到完美的时候,为了保护自己就幻想出一个自己的世界,逃避真实自我的出现。自恋型人格就像患者的保护壳一样,真实的自己躲在里面,不管他人变得怎么样,使出什么手段,只要我守住这个壳,脆弱的内心和自卑感就不会被碰触。

自恋型人格障碍


在 精神疾病诊断及统计手册 中,自恋型人格障碍是B型人格障碍...偏戏剧性或者情绪方面的人格障碍,一开始把自恋和人格联系在一起是由精神分析师Robert Waelder 在1925年提出的,经过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在1968年才出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这个概念。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分为四个面向:自我意识膨胀,维持自我膨胀,人际关系角色,行为导向。
自我意识膨胀:在自我认知当中,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自己是特殊的一类人。所以他们只能和特殊的人和事物联系在一起,他们会认为因为自己是不一样的完美的人,所以我的家人,伴侣和朋友也应该是完美的,那样才符合我特殊的身份...他们连做的事情也是要特殊的,一般的工作不适合他们,因此他们会不断要求身边的人“你应该要这样做”“你应该要那样做”,同时他们会沉浸在自我世界的幻想中,自己在幻想世界中必然是这里的国王和贵族。权利样貌才华样样有,所以别人要给予自己特别的优待,应该尽量满足自己的期待。

.
维持自我膨胀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就类似一颗膨胀的气球一样,为了要保持自己是特别的存在,因此不需要给予称赞和崇拜,无论受到多少称赞都永远不够。就类似气球需要不断的打气。让他们维持在膨胀状态。他们也同时自我时常夸大自己的才能和成就,常常表现出一种高傲和自大的态度。

.
人际关系角色


缺乏同理心,索取,剥削的角色。不愿意倾听别人的感受和问题,永远都是“我,我,我”, 尽管你对他们如何赞美打气,这些对他们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会因为你对他们的赞美而对你好,不会对你加油打气,因为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受益者。起初认识他们的时候会给人一种很有自信很有魅力的感觉,你也许发现他们也没有对你索取任何东西,因为他们要给别人一个极好的第一印象当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才能之后从别人那里得到赞美和欣赏,他们不需要特别装扮自己,因为自恋型人格障碍本来就对自己的外表言谈举止都是非常讲究的。自恋的人通常都带有完美主义的倾向,所以一开始接触的时候,你也会被他们的才华自信踏入到他们自我的幻想世界中,而当你加入到他们的幻想世界中,他们就是国王,你就是仆人了,恭维赞扬顺从他们,但是国王没必要为仆人做任何事。

E0BK0IqX0AM1gC__edited.jpg
E0BKzWtWYAASBdU_edited.jpg

行为导向

自恋人格障碍患者的幻想世界是他们保护自己的结界。保护自己在现实生活的空虚感,羞耻感,所以一旦有人不认同他们的观点想法,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也就是幻想世界受到威胁,他们就会极力的反弹,回呛敌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实际上是自卑和缺乏自信的。他们必须得到别人的赞扬来证明自己是好的。真正有自信有能力的人往往不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试图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自恋型人格障碍常常会妒忌他人,同时也认识他人正在妒嫉自己,妒忌心是会为为了打击他人造谣,诬陷,抹黑,这种隐形的伤害才是最可怕的。自恋型人格会贬低打击他人是他们操纵他人的一种方式。

.

在一段关系中,如果男生是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一开始女方会觉得男方还行,等到一段时间后,男方开始各种对女方批评贬低从穿衣品味到朋友,甚至形体攻击,语言中就是透露着你应该跟着我的想法去做,不过语气和态度上并没有表现恶劣和谩骂,就好像理所当然的告诉女方事实一样。在双方交流的时候,男方好像在听女方说事情,但接下来男方的话并不是女方说的事情,事情永远围绕着男方自己走,话题永远围绕着男方自己走。男方永远都不会觉得自己有错,总觉得是女方太敏感,说自己是因为爱她才这样,到最后女方竟然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她做的不对,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这就是所谓的“煤气灯效应”,用一些方法让对方质疑他们自己,最后导致受害者认知失调和发生变化。女方到最后也会出现一种症状叫做 Stockholm Syndrome 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这时候女方对男方的行为演变成一种互相依赖,为对方男方的问题找理由辩护,也就是受害者对加害者会产生同情和爱慕的表现。

.

.

1, 具有夸大自我重要性和伟大性的思维模式,夸大自己多么有才能和成就

2, 沉浸在自己幻想的无尽的成功,权利和才华或者完美爱情里。

3, 认为自己的特殊的,只要特殊在他们眼里好的高等的人才能与其联系在一起

4, 过度要求他人给予赞美

5, 觉得自己有特权,别人应该特别优待和满足自己的期望。

6,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为了满足自己而利用其他人。

7, 缺乏同理心,不理不愿意倾听别人感受和需求。

8, 常常妒忌别人,同时也认识他人正在妒忌自己。

9, 表现为高傲,自大的行为和态度。

如果同时出现五项以上,同时必须是成年早期就开始的,也就是18到25岁开始的,同时也要符合人格障碍的标准才算是自恋人格障碍。

成为真实的自我——卡尔·荣格的心理学

如果将大脑比喻成一辆车,我们常觉得自己坐在驾驶座上,能根据自己的意愿驾驶。但只要稍加反省,我们就会意识到,自己只是在跟随内置的导航系统。

 

如果我们不试图了解这个导航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要去哪里以及当它提供错误方向时,我们该如何掌控它,我们就会漫无目的地环游世界,最终去往某个无趣的地方,甚至是灾难的地方。

 

瑞士精神病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也许是20世纪最伟大的人之一,他尝试从内部充分理解这个导航系统,并自上而下将其概念化。荣格出生于1875年的瑞士凯斯维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乡村牧师,母亲有些抑郁、古怪。在童年早期,他是一个内向、被孤立的孩子,经常独自一人,在学校里表现不佳、不受欢迎。但是,随着年龄渐长,荣格也慢慢成熟,他父亲深信荣格有无限潜能,十分关注他。荣格戏剧性地开始转变,投入到学习中,积极阅读书籍,特别是哲学和宗教书籍。他中学毕业后,不想追随父亲的脚步,继续做一名宗教神职人员,他选择了在巴塞尔大学攻读医学,最终在1902年毕业于苏黎世大学,获得完整医学学位。毕业后,他在一家精神病院工作。几年后,他离开这家医院,开了自己的私人诊所。随着荣格在医学领域愈发成功、有名气,他很快结识了一位极受欢迎又饱受争议的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究竟是什么塑造了真正的你?大家可能看过心灵奇旅(soul),这个世界的设定是每个人的灵魂都会在“生之来处”(the Great Before)进行“出厂设置”——你的性格、兴趣、能力,每个人带着“出厂设置”去体验人生,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的“出厂设置”究竟是什么。有的人违背了自己的“出厂设置”被裹挟在人生洪流中,有的人不断追寻并靠近自己的“出厂设置”。荣格职业生涯的首要目标是了解并回到这个“出厂设置”——心灵的本质,发展出一个理论,可以将心灵的各成分整合成统一的状态。荣格所说的“心灵”或者说心理(psyche),是指个体的完整人格(complete personality of the individual),包括感觉、思想、行为,意识和无意识的整合。

 

“人类的任务,”荣格写道,“是意识到从无意识中不断涌现的内容……据我们所知,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在纯粹黑暗中点亮一盏灯。”对荣格而言,心灵的意识与无意识不断相互作用,创造了我们完整的人格(complete personality)。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是从无意识发展而来,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与控制之外,就像电影中每个人未知的“出厂设置”。因此,我们真正是谁、我们真正喜欢什么、我们有能力做什么以及我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很大程度上都存在与我们无法理解或接触的无意识领域中。

荣格将心灵划分为意识(conscious)、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意识是指我们明确地、清晰地感知自我存在到的那一部分,意识的核心是自我(ego)。自我位于意识的中心,提供一种个人区分感,人们不断重复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以保持身份的连续性。

 

在意识领域,自我通过荣格所谓的人格面具(persona)来表达,即个体积极地向外在世界展示的某一面。然而,这一人格面具往往脱离于个体真实的自我,它只是展示个体认为符合社会/符合特定身份/想要成为的性格,而不是真实的、本来的一面。为了保持这个人格面具,自我就如同一个漏勺,把真实的个体经验和自我的其他部分全都过滤到远离意识的层面。这些被过滤和限制的部分,被压抑到无意识领域。就像电影中的华尔街基金经理,他拥有一份符合社会期望的工作,然而坐在电脑前的他,不停看指数,敲击键盘进行操作,重复同样的事情,做到只剩下肌肉记忆、大脑开始神游放空的工作状态。也许下了班以后,为了应酬同事间的交际,他还要强颜欢笑。他带着“华尔街基金经理”的“光辉头衔”,慢慢脱离了真实的自我。

 

然而,荣格最独特、最深刻的观点之一,或者说与其他心理学家最显著的区别,是从下面这一步开始——他如何将无意识分为两种不同的结构: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和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个体无意识与弗洛伊德提出的无意识概念相同,被压抑的个人经验和自我的其他部分就被储存和隐藏在这里,它们仍继续影响着意识,并与意识来回互动。在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会莫名其妙做梦、出现口误或者失态行为,其实就是压抑的结果。

 

集体无意识则是一个更宏大的概念,上升到了人类层面。下一篇我们会详细介绍荣格心理结构中的集体无意识,以及我们如何使无意识心灵部分意识化——也就是自性化(Individuation)。

上篇我们介绍了荣格的成长史、与弗洛伊德的相识与分道扬镳,以及荣格心理结构中的意识(conscious)与个体无意识(personal unconscious)。下篇我们将着重介绍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原型(archetypes)和自性化(Individuation)。

 

荣格发现,人生下来后,就具有思维、情感、直觉等先天倾向,具有以某些特别的方式做出反应和行动的先天倾向,及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的倾向。这些倾向的显现完全不依赖与个人后天的经验,如怕蛇和黑暗便是例证。这种情形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是无法解释清楚的。于是,荣格对无意识进行了分类:个体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是那些曾一度被意识到但后来又被忘却了的心理内容,而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在人的整个一生中可能都从未被意识到。

荣格在实践中发现,大量患者的无意识中反复出现相似的意象,他研究历史、神话,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艺术、神话和文学中也找到了这种普遍性。他将这些共同的模型、符号和主题统称为——原型(archetypes)。集体无意识贮存有各种各样的原型。荣格认为,“人生有多少典型的情境就有多少原型”,比如父亲原型、母亲原型、儿童原型、智者原型、英雄原型等等。但是,对形成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的是人格面具(persona)、阴影(shadow)、阿尼玛(anima)和阿尼姆斯(animus)及自性(self)。人格面具(persona)我们在上篇已经介绍过了,指我们如何向世界、向外界展示自我(ego)。它的作用是保护自我免受负面形象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孩子们知道他们必须以某种方式行事,以符合社会的期望和规范。人格面具发展成一个社交面具,允许人们适应周围的世界并适应他们生活的社会。然而,这种原型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自己的真实自我,就像《心灵奇旅》中的华尔街基金经理。

 

阴影(shadow)是一个由性和生活本能组成的原型。影子作为无意识思想的一部分存在,由压抑的思想、弱点、欲望和本能组成。阴影是我们尝试适应文化规范和期望的结果,正是这种原型包含了所有不仅对社会不可接受的事物,而且也包含了个人的个人道德和价值观念,它可能包括诸如嫉妒、贪婪、偏见、仇恨和侵略等事情,这个原型通常被描述为心灵的黑暗面,代表荒谬,混乱和未知。

 

荣格相信,这些潜在的倾向是存在于我们所有人的,尽管人们有时会否认他们自己心灵的这个元素,而是把它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心灵奇旅》中,很多灵魂外面都被重重包裹着,这些灵魂如同怪兽般恐怖、可怕,它们变得有攻击性、无法控制自己,陷入在一个固执的念头中无法自拔。

 

阿尼玛(anima)是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意象,阿尼姆斯(animus)是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意象。它们代表的是“真实的自我”,而不是我们向他人展示的形象。荣格认为,生理变化以及社会影响促进了性别角色和性别认同的发展,男性与妻子、女朋友、姐妹和母亲互动的亲身经历,有助于提升他内心的女性意象。然而,在许多文化中,鼓励男性和女性采用传统的而且往往是僵化的性别角色。荣格认为,阻止男性探索女性的方面以及女性探索男性化方面,有损心理发展。结合的anima和animus被称为syzygy或神圣的情侣,syzygy代表完成、统一和整体。

自性(self)是代表个体的统一无意识和意识的原型,代表了整体的统一心理。荣格常常将自性表现为一个圆形,方形或曼陀罗。自性跟自我不同处在于,前者包含了意识与无意识两个概念,它位于整个人格的中心;而自我只仅仅存在意识层面这个概念,只是意识领域的中心。为了进入一个更加真实和完整的存在状态(state of being),个体必须尝试挖掘无意识,将它整合到他们的整个意识中,来使这部分无意识心灵意识化。荣格称这个过程为——自性化(Individuation)。《心灵奇旅》中,二十二和主角,通达“神性”、“顿悟”式的平静而圆满的心理体验,与荣格笔下的「自性化」高度吻合。而spark,在荣格的语境下无疑就是每个人“自性化”的方向,是一个内在的、圆融的,而非外在、世俗、可量化的目标。

 

榮格深層心理學

榮格的一生以自己的痛苦經驗,進而走入內在潛意識心靈的探索,成為神秘心靈世界的拓荒者,幫助我們如何從黑暗中找到前往光明的力量,了解榮格心理學中的『原型』和『陰影』理論,能幫助我們更多的認識自己,開啟追求個體化的過程(Individuation)的自我完整鍊金術之旅。

榮格認為人格是由三個相互作用的系統所構成的 - 自我(Ego)、個體潛意識(Personal Unconsiousness)、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ness)。自我是意識的核心,包含存在於人類意識中的全部感覺、記憶、思想、感情,它的作用是對大量的心理資料進行過濾的選擇,確保人格的一致性。人格結構的第二層,作用要比意識大。它包括一切被遺忘的記憶、知覺和被壓抑的經驗,不能被自我所認可的體驗,就會被儲存在個體潛意識中。人格結構最底層的無意識,集體潛意識是一種超個人的種族經驗,包括祖先在內的世世代代的活動方式和經驗,存在人腦中的遺傳痕跡,也是影響人格發展的強大內驅力和最強大的能量。

榮格相信我們所需要的資源和答案都在內在,而當我們開始向內在的潛意識心靈探索時,首先會看到陰影(Shadow)- 陰影是人無意識中與自我(ego)相反的性格與形象。接下來需要整合的是阿尼瑪(Anima)和阿尼瑪斯(Animus)- 阿尼瑪是男人無意識中的女人性格與形象,而阿尼瑪斯是女人無意識中的男人性格與形象。男女同體是指鍊金術中的一個陰陽融合的象徵,也是心理學中意識與無意識的融合。當我們越多與內在心靈連結,裡面空間會越寬廣,最終會看到我們無意識下所扮演的原型(Archetypes) ,原型是在集體潛意識中,原型構成意識,並保有跨越文化和年齡,人類經驗與環境相互作用的潛能,由於集體潛意識具有先天傾向性,因此榮格將集體潛意識的內容稱為原型,任何個體都有可能在類似情況下,表現出與其祖先相似的行為例如英雄、救贖者、智者或破壞者...等原型形象。原型中也包含本我(Self)- 本我是人心靈的中心。人類也是藉由本我與宇宙連結,而完成個人煉金術之旅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