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虛假記憶
False memory
我之前遇到很多人,事,有种情况是一方因为心理的补偿而篡改记忆导致说谎说的太多了,不仅骗了别人把别人洗脑了,时间长了甚至也把自己骗了进去...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长时间从小的压抑情绪以及身边人的暗示和对当事人的虚假指控让另一方当事人慢慢怀疑自己是否真的是或者做过某件事而形成的,这是在长时间的情绪压迫下被植入被诱导的故意引导式的虚假信息和记忆,并不是原本的当事人的记忆,回忆的重组构建就像维基百科一样,所有资料都在里面但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修改编辑...
虚假记忆的一件发生在美国华盛顿的著名事件1988年夏天一个基督徒的家庭里,父亲叫Paul,母亲叫Sandy,两个女儿 Julia and Ericka,真实事例请参考。

I am currently undertaking a project, my role is to create a novel framework/model to reflect YP's inner world for their mental well-being sustainability.
I hope the words below can potentially lead you to think sth further...
”每次别人否定我指责我的时候,很多人不知大如何去应对,就会愣在原地或者不知所措。当你看到别人的指责你的时候,是因为你内在有另外一个部分的自己在等待着别人指责你,很多人活在外在的表象中,努力活得很精彩优秀很温暖,可是内在有个自我是常常在怀疑自己否定犹豫自己的,常常是不确定的。这个自我部分越重的人,别人的话对你的影响度是越高的。而且你分分钟就在等着别人批评你。其实你的内在对自己越否定,你打开的那个听到别人指责的耳朵, 只要别人说一句否定你的话,一下子就进到你的心里了,自己就觉得自己是不是就是这样的,然后就很难过了。别人说赞美的话你听不到,也不相信。其实你一直在带着放大镜来找这个世界的任何来否定你的东西和事情,如果有任何人的话可以影响到你就是说明你其实已经做好了被影响的准备。"
"什么是顶级思维?
女人要躺赢,好命,就是要 -精神上不受力。
无论别人对你做了什么惨不忍睹的事情,发生了什么,你不太容易难受。你依然每天投入到生活中,事业里,从你的生活细节里给你补充能量,给予自己好性情。
受力 - 别人说几句你就炸毛了,就心情不好,这就是受力低。因为你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为难自己。“
人间清醒 - 家庭关系,私人关系,社会关系:
关系永远不能修复的。关系只能是向前走, 关系是永远回不到过去的。因为发生了这件事情,你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你了,你身边的人也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她/他了。你们变成了新的你们,任何关系一旦遭到破坏背叛和怀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阶段性的结束。这时候你就要问自己一些实际现实并且清晰的问题:你为什么会要因为“人际关系”而难过?你还对你的那个人期待着什么?我们说一段关系的开始可能有很多种原因,但一段关系的结束就是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人类的本质就是很怕”失去“,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掌控感”
我们说百分之一百的孩子出现各种问题,是因为“掌控感”出现了问题。孩子觉得他自己无法控制自己的人生。”掌控感“包括我的思想,我的行为,我的语言,我喜欢的打扮发型风格,我的情绪,我的爱好,我喜欢的朋友,我喜欢放松的方式,我读书工作的选择等等,父母长辈老师喜欢压制改变打压批评你的一言一行,让你变得不是你自己,这样被长大的孩子是会坏的。大人不让孩子做什么什么事,其实这是潘多拉的魔盒,总有一天会打开的。
"代际传承"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很多人都说他们不想像自己的父母亲一样脾气不好这个那个不好,但是不知不觉中孩子就跟父母很像,这个就是 ”代际传承“。这个心理学上叫做"认同感”, “我很讨厌我母亲的样子,但是我却成为了我最讨厌的那个人”,"copy behaviour" 人类最基层的对系统的爱和忠诚,所有的孩子都会盲目的忠诚于她的母亲,比如说他的妈妈难过发脾气,她也会喜欢自己发脾气难过,因为只要我跟我妈妈很像,我就有”归属感“ 不然的话我就没有安全感。这个家就是这个样子我们说,一个孩子就算天生不是这样的,你会觉得这个孩子像家里的人吗?这个孩子不像。为了像这个家里的人,为了表示母亲我真的忠诚于你,所以我必须也会经常生气。所以父母不改变,孩子不会改变。"
任何关系都没有 “单赢”,“单输”, 只有 “双输” 和 “双赢”,当你闭上眼睛想象你周围的人的样子,你最亲近的人的样子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受?反感,不舒服,爱,厌恶,等等都有。这一刻你对别人的感觉就是别人想起你的感觉。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罗夫特斯认为影响和植入记忆的因素有四点:1. 武器聚焦效应 weapon focus effect 2.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3. 语言的暗示 4.催眠
.
.
.
1. 武器聚焦效
在一场事件中,如果有武器的出现,目击证人通常会倾向于关注武器从而导致对其他细节观察能力下降...因此在刑事案件发生的时候,就算有目击者,往往都难以注意到犯人的细节,类似脸部特征,随身衣物等等...由于目击证人的确看到了为了满足欠缺的记忆,大脑会自动脑补该有的细节空缺...
2. 耶基斯定律
耶基斯定律是一种关于压力和表现关系的定律, 当人们在考虑做一件事的时候,增大压力让注意力集中会表现较好,但是压力再增加之后表现会下降, 压力有时候会导致记不住细节,然后由于事件不断被唤起,不断加深的记忆也只是那脑补错误的记忆,因此目击者会确信自己看到的是真实的“他”...
3. 语言的暗示
实验是先将一群人放在一起看一起碰撞的视频然后把这群人分为五组, 问当两车的时候车速有多快? 分别把动词改为 “碰撞” “接触” “触碰” “冲撞” “撞毁” ,结果分别是 “31.8 mph", "34mph", "38.1mph" "39.3mph" and "40.8mph" , 一个星期后再问“ 你们有没有看到撞碎的玻璃?” “撞毁”的人30%声称有,“碰撞”的人则是16%,但是影片里从来没有撞碎的画面。这也就是说明语言的诱导会改变原本看到的记忆.为了匹配改变后的记忆,会篡改新造记忆...
4. 催眠
催眠是建立信任后的语言诱导,所以如果治疗师说话不够谨慎正确的话,原本要恢复被压抑的记忆就变成了创造出虚构的记忆 (植入记忆).
记忆不是搜索,点击,播放...
记忆的建构是很多时候很多次的推论得来的,而不是说什么就想起什么画面。
.
Reference from 維思維
你跟父母的关系,就是你跟世界的关系 张德芬说:“你生活中所有的难题,几乎都逃不脱你和父母的关系。” In everyone’s life, the biggest, longest influence on this person is the family of orgin. Because most of the relationships in life are copies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in childhood.
在所有关系当中,最重要的就是与父母的关系
你与父母的关系极为重要。如果跟父母的关系良好,就会把相同的赞赏与感谢带入往后的每一段关系里。如果跟父母之间有任何不满,往后的人生就会一直带着这份不满;
因为生命中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孩提时代与父母关系的复制。
比方说,你憎恨父亲权威、武断的本质,长大成人后,你会渐渐吸引那些权威的、掌控的,或是会将恐惧加诸你身上的人。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你会成为你所憎恨的,或是显化你所憎恨的,就如同你会成为你所爱的、显化你所爱的。
父母并不是活在你之外,而是在你里面
即使你的身体已和他们分离,即使你已长大成人,他们仍活在你的内在。
有人可能会说:“我已经长大成人了,父母跟我的关系早就没有影响。也许我小时候曾经受过伤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伤痛早已不在。我了解父母亲所经历的,也了解他们不该为此负责。”这是典型大人会说的话。
但我们内在都有一个小孩,受伤、受惊吓、感到失望的并不是大人,而是内在小孩。这个小孩可能会突然产生非常愚蠢又原始的极度与愤怒,而你会讶异自己的内在竟有这类情绪。
关系中的伤痛会使你与较低意识结盟,而较低意识具有破坏性,会让你进入自我破坏的行为模式。
但如果这些关系获得疗愈,譬如你与母亲的关系已经疗愈了,母子关系变得很好,你会发现自己很容易就可以与所有女人连结,也许是你的妻子或女儿,因为这些关系都活在我们之内。
改善与父母的关系最简单的方法之一:就是开始去体验他们
你必须开始去体验这些事情,去经历那些对你而言可能很痛苦的时刻。你必须开始去体验
https://yicca.org/contest/artwork/7037/childhood The psychologist Alfred Adler says that " Fortunate people have their whole life protected and healed by their childhood, while unfortunate people need to use their whole life to heal their childhood".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raumatic events in childhood can leave the brain unable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external threats and painful emotions, with residual effects lasting into adulthood and affecting subsequent health. It also to say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amily potentially show how you build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s society and you. Because most of the relationships in life are copies of the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in childhood. Family therapist Satir said: "A person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his original family, and this connection will even affect a person's life and destiny."
Let's say you resented your father's authoritative, assertive nature. As an adult, you gradually attracted people who were authoritative, controlling, or feared toward you. If you have a good relationship with your parents, you will carry that same 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 into every relationship you have going forward.
It's in you to copy parents' behaviour patterns. This is "intergenerational inheritance". This psychology would be called "identity", which is the basic human love and loyalty to the system. All children are blindly loyal to their mothers (behaviour copying) from childhood this would be taken to their later life.
Someone might say, "I'm growup,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y parents and me has long been out of the way. But we all have a child inside of us, and it's not the adult who gets hurt, scared, or disappointed. It's the child inside. Relationships The hurt of your heart aligns you with the lower consciousness, which is destructive and puts you in self-sabotaging patterns of behaviour. But if these relationships are improved, you will realize your relationship with others will be easier too.
今天,我想和你聊聊“共生”
他们从出生到长大,甚至在结婚前,都不可避免地和父母牢牢捆绑在一起。他们无法离开父母,即使已经产生了很多痛苦甚至仇恨,而在咨询中,我也发现无论是情绪管理,还是婚姻情感议题,大多时候聊着聊着,都会回到和父母的关系上。
“共生”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直白点翻译就是——无法分离,这也意味着模糊了边界。在边界缺失的环境中长大,是一段令人感到痛苦的经历。
说一件记忆很深的事:
大概在六七年前,我的咨询室来了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来做咨询。
当时这个父亲对孩子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说:“你有什么可不开心的,你以后工作的路我都给你安排好了,你有什么不开心的?”
在他眼里,他的孩子是弱小的,他害怕自己的孩子会过不好人生,所以给孩子安排了一切。
包办式,就是这个父亲最真实的状态。
虽然他表面上看起来没什么问题:他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给孩子提供食物和安全,他外貌正常,举止也正常。
但在他的心里,自己的孩子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或者说他不愿意相信孩子已经长大。
这种父母往往也意识不到,自己就是孩子成长发展路上最大的阻碍,是孩子的痛苦最大来源。
人们总是默认,作为成年人的父母会比孩子更成熟。
但实际上,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缺乏和孩子的情感联结,也会让孩子对这段共生关系感到痛苦,感觉受到了束缚,很不自在。
a、恐惧
不知道大家小时候,有没有过一种感觉。
如果感觉到爸爸妈妈不开心,瞬间就会仿佛天塌了一般,下意识认为自己做错了什么事情,极度恐惧。
因为对于某些孩子而言,父母就是自己的全世界。
如果父母不开心,那就一定是自己不好,一定是自己做错了事。
而当这种“恐惧”持续久了,孩子也会彻底丧失自我。
他会不断思考,父母期待自己做什么,期待自己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嫁一个什么样的人。
讨好般把自己的人生彻底按照父母的期望去过,最终彻底摧毁自己。
当然,共生关系中的“恐惧”并不是单方面的,父母也会产生恐惧。
有的父母会总是对孩子说外面是不安全的,外面很危险,只有我对你好,别人都会对你很糟糕,哪怕是你的丈夫。
因为他们恐惧自己的孩子会飞走,害怕孩子长大后会离开。
b、依赖和控制
依赖和控制体现的层面有很多,有生活上的、经济上的,以及情感上的。
生活层面比较容易理解,比如说有的父母从不让孩子接触生活技能,孩子在家里一直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孩子成年后一旦脱离父母,就会彻底丧失生活的能力。
而经济的依赖,比如说有些人他的房子是父母买的,房贷也是父母帮着还的,有些人甚至连工作都没有。
但这种父母会通过强行让孩子背贷的方式,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强行把孩子捆绑在一起。
最后一个,情感层面上的依赖,则是共生关系中最难分离的一个状态。
在我过往的咨询经历中,有些人会非常依赖来自父母的认可,因为他希望自己在父母心目中是成功的,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其实和家庭的背景也有关系。
比如说一个家庭中有很多个孩子,而“我”是中间被忽略的那个,就会格外渴望获得父母的认可。
这种情感上的依赖,会让孩子不自觉地去迎合父母。
一旦父母对自己抱有期待,孩子就会无法拒绝;但与此相对的,如果孩子没能从父母处得到相应的回应,就会感觉到极度痛苦。
就像脚上带了镣铐一样,很纠缠,想要摆脱,却又摆脱不了。
c、社会角色受损
大家可能听过一个词叫空心病,顾名思义,就是有的人好像没有自己。
他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甚至不知道工作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找不到自我存在的意义。
实际上一个成年人,总会扮演着很多的角色。但是有的人可能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导致角色非常的单一,无法划分出自己的社会角色。
因为没能顺利与父母分离,他的社会角色功能往往是受损的,或者是没能去向外拓展。
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他无法融入这个社会,只能继续寄生在父母的家里,能过一天就是一天。
他除了是自己父母的孩子,好像什么都不是了。
其实这种状态是有一点悲哀的。
相比西方文化强调家庭成员彼此平等独立的关系,东方文化中更强调家庭成员间关系的融合,免不了会有彼此干涉,界限不清。
文 | 曾奇峰
来源 | 《家庭中的快乐与罪恶感》
过度严厉的父亲
中国人常说,严父慈母,这实在是对父亲功能的限制,因为父亲也可以很温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个父亲,是这样一个状态,他跟他人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边界,但是他也有温柔的能力。
很多父亲,他的人格没有真正成长到一个男人的状态,所以他需要用过度严厉来伪装得像一个男人。实际上,是在拼命掩盖自己没有长大的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象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欢的女孩儿面前如何的装模作样,你就可以理解已经有了儿女的男人,在孩子们面前那么严肃,是在干什么。
过分唠叨的妈妈
妈妈对家庭的事过分控制,有可能指责,有可能唠叨,总是对孩子说很多话,这样实际上就是在通过她的嘴巴满足她的幸福。
——简单说,这个妈妈还停留在“口欲期”。
而一个已经做了妈妈的成年人,过分地唠叨,也是过度用嘴巴跟世界链接,那么多的攻击性和情绪都是通过嘴巴说出来,说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对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家庭其实非常常见。
如果以上两点形成一个画面,可以想象,一个家庭,爸爸是在装模作样地严肃,妈妈在唠叨,孩子就在那备受虐待。
家庭中的话题被限制
在中国的家庭里,最容易被谈起,也最容易掩盖其他事实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学习。爸爸妈妈跟孩子没有任何的话题,只能够谈学习,这是被中国家庭谈论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学习的后面,感觉比较安全。当父母开口谈学习时,就是他们掩盖他们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他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处理,所以就拿学习这块遮羞布来挡住。
还有家庭里不能够谈什么,比如说性,这个话题是被高度限定的一个。
如果爸妈,把自己内心修通好了,就不会有那么多恐惧来限定孩子。
当父母在孩子说到某个话题时感到不安,不让孩子讨论,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里就是自己无意识在着急,有个需要解开的心结。
如果父母在此时,能够不断地清理自己的结,那么孩子将获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为这个结,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无意识地给植入的。
当然,我们毕竟是社会人,有时会有意识地回避一些问题,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这个限制不是因为自己的某个情绪,是为孩子,是为了维持家庭之间必要的界限。这就需要两个人或一家人共同约好的回避。
过度象征化
现在很多国家对中国的一个印象是,全世界华人的孩子都在学钢琴:钢琴是一个高度象征化的代表,中国人给它赋予了很多的意义,比如,高贵、优雅、阶层等等。家长希望靠钢琴,来满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学钢琴也隐含着一些攻击性的需要。比如,家长带着孩子去考级,看自己的孩子把别人打败了。
现在孩子参加很多艺术、其他的培训班,这是我们那时候都没有的,反过来想,他们应该羡慕我们,因为我们那时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东西。比如说,象征化低的东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动物。
大家知道,现在的孩子没有机会如此地亲近大自然,这也是现在孩子们比较悲哀的一面。
过度象征化会导致虚伪,导致一个人实际的生活能力的降低,还会导致过度的情感隔离。
在可以直接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时,他不说,反而说,我给你弹一首曲子...这也可以看到,心与心之间遥远的距离。这里面包含着害怕,害怕跟另一个人亲近。
过度背景化
现在社会上,很常见的一个词“拼爹”,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入学前,老师先要调查,孩子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好像现在这个被教育部明文禁止了,但是很多老师还潜伏地在做。孩子们之间,谈论的也是,我爹是做什么的,我妈是做什么的
抛开社会道德的大旗来说,我仔细体会了一下,这种言论的心理动机是什么?
一个人的背景把这个人本身给掩盖,对于父母来说,过度在孩子面前证明自己的社会背景,说明他心里很虚。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个好父母,所以需要这些背景来挡住前面,来隔离孩子跟真实的自己靠近。
说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父母,而他们又害怕孩子们看到这一点,所以,就努力地编制了一副宏伟的背景,来挡住孩子的视线。
很遗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读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们的父母在做什么。
每个大人都当过孩子,仔细回味一下,应该不难体会到这点。
只是孩子们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个好观众,为了显得逼真,一开始,他们往往也会复制父母的言行,在学校或社会上来宣传父母的社会背景。代价是,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失去真实的自我价值,因为在虚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记了原本的真实。
同时,社会中,老师和某些同学,会迎合这样一种行为,被华丽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视真实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内在潜能和特点是什么。
在表面上的社会迎合和赞叹下,孩子就会慢慢地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回应式地对父母的背景为荣为傲。就像绕在大树上的藤,生存只能依附在大树上。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为另一些家庭发展自卑的土壤。
孩子们在父母过度的遮掩中,听到父母心中认为自己不好的声音。善良的孩子也会呼应父母的心声,将自卑的种子种在自己心里,在学校羞于谈及父母。
大家常常看见在学校中,有这样一些可怜的孩子被欺负,这些孩子往往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我是一个不够好的人,不值得别人尊重。而这种羞愧,会成为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击靶。
周围的孩子就会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个信息,回应式地来欺负他,让他重复体验到“我不够好”,从而加深这样一种畸形的心理动力。
这样的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常常会不平凡,要么成人后,愤怒地来力争更大的社会背景;或者破坏社会(极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么自怨自恨,来吸取周围人的能量。他会无意识地制造出很多事件,让身边的人卷入悲伤的大海,或者带入愤怒的火山。
所以,在他身边的人,常常会被动感受到一种无能的感觉。就如当年,孩子体验到父母用背景来压低自己,不让真实的自己得到成长和发育。
这种情况,往往揭示的是,一个家庭有被掩盖的问题,但孩子是这个家庭系统中最弱的环节,他们敏感、善良,为了维持家庭的存在,把他们表达不出来的问题,用自己的症状,甚至牺牲来拯救家庭,甚至,拯救家族。
所以,我想呼唤每个家庭成员,承担起本应自己承担的责任,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世界,借由他们的勇敢来看看自己可能在回避的问题。
这些问题里面往往是父母被压抑的真实自我,有的时候,人们会很恐惧看到这一点,这常常涉及到一个人自我价值感和自尊,是真实的强大,还是虚张的强大。
过度指责
比如说,有的孩子很聪明,也没什么其他问题,但是成绩特别不好。那么,可能是孩子想用成绩不好的方式来跟父母进行连接,但这种连接是病态的。孩子想表达的是:如果我有某种缺陷,就可以给你机会来指责我。
一个家里父母常常相互指责,或是指责孩子,盯着对方身上有没有什么错误和缺点,然后去攻击,这是家庭成员之间没有界限的表现。
指责,是想进入另一人的世界,是家庭中未分化的表示。简单说,孩子如果有某项能力上的缺憾,可能是父母和孩子界限不清,离得太近,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太多,把孩子变得“无能”了。
家庭角色不平衡
这种在中国家庭中也比较常见。比如说,爸爸在家庭一直处于消失的状态,而妈妈拥有这个家庭过多的权力。
这个一方面会影响孩子对于性别的认同感;一方面也是用这种方式防止父亲在这个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击性和侵略性要强一些,而妈妈呢,就算它再凶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对家庭的伤害就会少很多。
隔代卷入
就是一个没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个没有分化好的女人结婚,然后有了一个孩子,这个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种很黏糊的关系。
因为他们怕这种黏糊的关系带来的错乱,所以他们有意无意地邀请孩子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来进入家庭,这就是关系入侵。
这样子呢,就稀释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家庭的特征,三代人像一锅粥那样的在煮着。
有一次,我问了刘丹博士一个问题,我说能不能一句话说明结构式家庭治疗和系统式家庭治疗有什么区别。
结构式家庭治疗非常强调,夫妻作为一个家庭的核心轴,不管怎么样,要把这个轴守稳、守清楚,只要是这个轴在,这个家庭的根基就没有问题。
在中国的家庭,有很多是将这个轴的权力,拱手出让给孩子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样就可能导致孩子的很多内心冲突。
解决中国家庭问题的一个核心就是,巩固夫妻联盟,一起抵御“外敌”。单从这个角度来做,一个家庭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我知道这样说,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为很多老人退休后,他们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孙子身上,如果我把他们这样做的潜意识用心给说破的话,我估计我会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关系,但是想一想,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还是值得的。
功利化的关系
无条件的爱是,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你拥有了什么。功利化的爱,是你必须会弹钢琴我才爱你,或者说,你必须在社会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爱你。
这种有条件的爱,反映在亲情里,尤其变得悲哀。如果家庭中的血缘之爱、亲情之爱被加入了这些功利性的东西的话,就很不知道生活还有什么意思。
笼统地说,我对某个人功利性的爱、有条件的爱,是为了隔离我对他无条件的爱。
人格没有成长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没有分化好的人,这种无条件的爱会让他觉得恐慌,会让他觉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这种有条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来隔离跟另一个人亲密的关系。同样的,就是一种爱无能的状态。
最后,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下一个人的分化是否好的程度。
举个例子,你住在集体宿舍里,你在凌晨两点钟时,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结果是你快乐的程度,跟别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你有多快乐,别人就有多痛苦。
在没有分化的关系中,某一个人的快乐,就是另一个人的噩梦。
如果你住的是一个独立的房间,隔音效果还比较好,那就是你晚上随便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快乐的程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
这就喻指分化得比较好的。
在家庭中的关系,如果爸爸妈妈在人格上有依赖,没有分化和独立的能力,孩子的离开就注定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会生各种各样的身心疾病,最严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永远都无法走出家庭。